草稿文章
只有管理員可以存取!
- 王士豪醫師
- {{ post.formatedUpdatedTime }}
- 14165
【醫師觀點】高山症的預防與緊急處置
{{ $t('tableOfContents') }}
臺灣的百岳一直是登山愛好者樂於挑戰的目標,加上近年來因為網路資訊的發達,讓更多人對高山上的美景嚮往不已、進而想一親芳澤,而加入了挑戰高山的行列。但臺灣的山岳多半地勢險峻,有時會在短距離內就需要上升超過一千、甚至兩千公尺的高度,在沒有足夠時間適應的情況下,有可能產生高山症的反應,這是在臺灣登山不可不知的風險!
根據高山醫學權威王士豪醫師的定義,高山症是指「一天內從平地上升到二五〇〇公尺以上的高海拔地區,所產生的身體不適症狀」;換句話說,在臺灣攀登高山百岳,遇到高山症發生的機會是極高的,也因此,一定要在上山前,先了解高山症如何可以預防、以及若是發生了,該進行怎樣的緊急處置。一起來看王醫師的專業分享吧!
依照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(CDC)「旅遊者黃皮書」關於高山症風險分級的建議,在台灣百岳的登山路線大多為「中度風險」,也就是可考慮使用藥物來預防高山症。然而,藥物對身體多少有影響,高山症可用「調整行程」與「高地適應」來降低發生率,因此我不建議給兒童預防性用藥,徒增不必要的健康風險。除非萬不得已,例如曾有高山症病史、無法運用調整行程慢慢上升高度,且一定要去高山地點的兒童,才會建議預防用藥。
《延伸閱讀》臺灣百岳登山攻略——難度分級&規劃指南
立即下撤是處置嚴重高山症最高原則
高海拔腦水腫(HACE)及高海拔肺水腫(HAPE)的處置方式則是要「立即下撤、下撤、再下撤」。
急性高山病(AMS)的處置方式是暫時停止上升高度,在原高度觀察,同時可服用適當的藥物,或是吸氧氣,如果狀況改善就可繼續爬高;若症狀沒有好轉,甚至變嚴重,就必須儘快下山。
在下撤時,可同時使用藥物或氧氣,但不能因此而耽擱到下撤;病情危急,無法自行下山,就只能求救,藉直升機或地面救援協助下山。如果在高原旅遊,則要儘快搭飛機離開高原,下降到低海拔地點;如狀況尚不穩定無法搭機,那要趕緊到可治療的醫院就醫。等穩定後,還是要儘速離開高原。
如因為天候影響加上下山路途遙遠,且病患已無法自己行走,導致無法下撤時,這時就可運用加壓艙。加壓艙可在高海拔地區模擬下降高度,對於緩解嚴重高山症病患的症狀相當有用,為嚴重高山症病患保留一線生機。
預防或治療急性高山病、高海拔腦水腫、高海拔肺水腫,不外乎就是以下幾種常見的藥物:
. Acetazolamide:利尿劑,商品名為「丹木斯」。
. Dexamethasone:強效類固醇,「救命針」的成分。
. Nifedipine OROS:緩慢釋放型鈣離子阻斷劑。
. Acetaminophen:解熱止痛藥,「普拿疼」的主成分,用來緩解症狀。
然而,藥物的使用因人而異,不同年齡、身體狀況都有不同考量,攸關身體健康及用藥安全,為了保障個人權益,藥物的用法、劑量、使用時機請洽詢旅遊醫學科醫師、家庭醫師、藥師、專業健康顧問團隊,或委由有與專業健康顧問團隊合作之旅行業者或登山團隊協助規劃。
《延伸閱讀》【醫師觀點】「威而鋼」是高山症的萬靈丹?
《延伸閱讀》【醫師觀點】年長者爬山沒問題嗎?
雖然目前醫學上對於高山症還沒有辦法做到完全的預防,但如果想降低高山症發作的風險,可以在安排高山行程時,預先留高度適應的時間,避免高度上升的速度過快(例如:如果要前往合歡山,就可以前一晚先在松雪樓或滑雪山莊住宿,隔天再開始進行爬山活動,會是比較安全的做法)。
登山是具有風險的運動,在高山上更是如此。有了正確的知識,才能在上山的時候,適時幫助自己或隊友,避免憾事的發生,就像王醫師說的,「爬山,從不是為了要攻頂,而是要安全回家」。持續的累積經驗、進修技能,才能讓每次的登山活動,都盡興而安全喔!
本文摘錄自《瘋高山:登山狂醫師私房安全攻略&高山紀行大公開,讓大人小孩都能放心入山》。感謝康健出版授權內容刊登。
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嗎?歡迎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!
加入 Hikingbook 粉絲團,獲得更多正確登山知識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