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are
Back to Top
從健行到越野跑,在戶外,更貼近內心的自己
  • Hikingbook 編輯部
  • {{ post.formattedUpdatedTime }}
  • 4154

從健行到越野跑,在戶外,更貼近內心的自己

擁有十多年山齡的 Eileen,現在幾乎每週都會上山練跑。難以想像,她曾經是陰天出門都要撐陽傘的女孩。
{{ $t('tableOfContents') }}

與多數臺灣山友不同,Eileen 雖在臺灣長大,卻是在國外開始愛上登山,才在回臺時也頻繁走近山林。

曾有七年時間,她在瑞士、印度、臺灣輪流生活。在瑞士學會與山林相處,走遍阿爾卑斯山系,也在喜馬拉雅山生活、背包旅行。


彷若外星世界的山旅經驗

被問及「印象深刻的山旅經驗」,Eileen 直接與我們分享了她筆下的記錄。


北印的喜瑪拉雅山區大概是最難忘的。我和印度當地朋友們從居住的北印村莊下山,先到馬納利 (Manali),再開往列城 (Leh)。


路上會行經數個四千多海拔的山頭,一直到近五千四百米,這裡是世界第二高海拔的公路 (Manali-Leh Highway)。


記得才過馬納利不久,隨著海拔漸增,氣溫急轉直下,初見數量之多的禿鷹,有些震撼。牠們的存在,讓天地顯得開闊。不曉得又過了多久,開始行駛在荒涼、沒有道路的曠野之中,開口說:「這裡真的是地球嗎?」


窗外的地貌,顯得奇幻,一些地方,連光線的顏色都不一樣,還看見閃閃發亮的連綿山峰,經過冰雹雨。路上的天候變化,讓人心驚。


身邊一位朋友,在屬喜馬拉雅山脈的小村長大,那裡也有特殊地貌,但和眼前截然不同,他和我同樣驚豔。山裡的人,習慣望得很遠,在停車休息的時候,他甚至注意到遠方山頭上,我要使勁找好久,終於才發現的藍羊。


那次行程,碰到前方山崩,不得已宿營過夜。下車時,我呆站在一片荒蕪中,難以言喻,開始四處張望後,又遇見遙望以為是小熊,近看肥大,站挺後像個小孩般的喜馬拉雅旱瀨(土撥鼠近親)、(相信我,他們沒那麼可愛,你不想冒險親近,被咬上一口),彷彿來到外星世界。


Manali-Leh Highway
Manali-Leh Highway。影像授權:Eileen。

愛上登山,從海外走回臺灣

Eileen 開始愛上登山,其實在瑞士。


前男友是瑞士人,生長在 65% 以上國土都在阿爾卑斯山脈的國家,接觸大自然就像刻在基因裡,Eileen 耳濡目染,過程中逐漸愛上山林。


如同尋常的約會郊遊,Eileen 時常被問「想去哪裡?」,不必做太多思考或評估,隨手「點菜」一般,指著遠方山頭,旅途即刻成行。


瑞士 Montreux 住家後山就看得到,身陷棉花糖般的雲海。影像授權:Eileen。

在瑞士,因為地理環境,不需要太費力,就能接觸到大自然的不同美景。


交通選項多元,可以依照體能和心情,自由調整走法。


可以騎機車抵達登山口,從低海拔開始走,也可以坐火車到海拔三千公尺開始健行。可以只走其中一小段,野餐、郊遊,也可以長途健行。


Eileen 曾經一口氣走三個月,在海拔兩千公尺左右上上下下,翻山越嶺,走過一座座山頭,經歷差異極大的地貌。


每次的旅程,並沒有「簡單」、「困難」之分,每一趟出發,都是在認識環境、親近自然,在前男友的帶領之下,Eileen 也愛上走在山裡的過程。


她經常走著走著,望著眼前美景,冒出希望那一刻,自己所愛的人都能在這裡,共享寧靜的念頭


回到臺灣時,Eileen 也會上山。她大多獨攀,走到忘我、入神,或只邀一兩位好友上山。


爬山對她而言是很「靜」的事情。外在環境經常給我們過多訊息,讓大腦充滿雜訊,而走在山裡,她總能找到內心平靜。


2013 瑞士冰川健行
2013 瑞士冰川健行。影像授權:Eileen。


進入越野跑,享受孤獨也喜歡熱鬧

幾年前因為疫情,Eileen 回到臺灣定居,也更熟悉臺灣山林。


上山前,她一次試用了好幾個離線地圖 APP,汰選到最後,發現 Hikingbook 系統最穩定、畫面好看、操作介面也最簡潔易懂。


離線地圖、活動紀錄、裝備管理、搜尋路線、安全回報的功能,都是吸引她持續使用的原因。只要有人問起離線地圖的選擇,她總是推薦 Hikingbook。


對於登山,她沒有非得完成不可的目標,只是享受每個過程,也想透過訓練,累積足夠體力,讓自己可以更盡情享受每個時刻。


Loading...



為了訓練體能,她加入路跑的跑班,同時間也注意到 LAVA 辦的越野跑活動,沒多想就報名了。她發現用跑步的方式在山林裡移動,別有滋味。


跑著跑著,就過了一年多,Eileen 跑出樂趣,也結交許多同好。


現在的 Eileen,漸漸不再單純熱衷比賽,而是把這件事當成一種娛樂活動。


相較於登山的靜,越野跑是很熱鬧的活動,在山裡時跑時走、和夥伴一起玩鬧。


越野跑仍然較小眾,社群小,她注意到社群裡的人大多有個共同點:喜歡挑戰自己。無關性別,每個跑友骨子裡,彷彿都有一點完美主義的執著,會不斷的自我激勵,也相當享受和朋友們一起訓練的過程。


她笑說,常會在山上一次遇到好幾組越野跑的朋友,大家好像除了工作、睡覺以外的時間,都在山裡,即使沒有很熟識,還是會一天到晚見到面。


投入越野跑、健行,都讓她能更貼近自己。她說:「這些運動分別展現了我性格中的不同面向,感覺到了一個對的地方,就像老虎需要森林。越野跑或許多了一些釋放的元素,老虎總需要能在林子裡奔馳。而爬山就像,牠也需要僻靜的地方和時刻自處。在山裡,可以看見更多我喜歡,也期待自己的樣貌。 


Loading...


希望更多女生加入越野跑,釋放不同面向

Eileen 喜歡分享有趣的越野跑路線,也希望讓更多女性加入這項目前男女比例懸殊的運動。


她認為,女性經常是照顧者,但在越野跑,比較容易暫時放下這個角色,單純成為自己。


女性時常會受到社會角色期待的影響,而改變或放棄實現原有的人生規劃,內心也有一塊曾經發亮的寶石。


越野跑能展現女性的韌性,幫助釋放自我,認識自己的不同面向。


她表示,很多人聽到「跑山」會覺得很累而退縮,其實跑山的路線很多元。比如東眼山有鬆軟的土徑、輕鬆的緩坡,在優美的林貌中,按照自己或快或慢的節奏,就能享受跑山的樂趣。


就像瑞士人親近山林的態度,只是在大自然中活動,沒有人規定你一定要跑多久、怎麼跑,不用被外在條件給限制。


在山裡跑步,過程很紓壓,也在無形中自我釋放。


跑步的過程裡,大家在山林中邊前進邊聊天、滿身汗水甚至泥濘,大家笑鬧、互相關心,並沒有人會在乎你的職業、身份。


Eileen 認識一位跑友,是一位家庭工作兩頭燒的職業婦女。愛上越野跑後,重新愛上自己,甚至會跑步去市場買菜。拿出為家庭付出的堅毅,運用到越野跑所需的自我激勵,心智和體能不斷進步;也轉換越野跑獲得的能量,將現有生活過得更有幹勁。


Loading...


登山也有文化衝擊,瑞士與臺灣的不同風格

現在每週都上山練跑的 Eileen,其實在剛回臺時,經歷過一番「Culture Shock」。


首先,走進戶外用品店,專業的店員會先詢問「爬郊山或高山」,以便介紹最合適的登山裝備。或者,其他臺灣朋友聽到爬山,也會聊「走過幾座百岳」,剛開始她非常不習慣。


在瑞士養成的模式,並不習慣將山做難易度區分,因為每座山,總有不同走法。當體能增加,就逐漸拉長距離、健行時間。至於上山裝備,就依照行程需求做增減。


她說,以登山風格而言,臺灣喜歡登山的人,多是喜歡挑戰自我、達成目標,瑞士人雖然有不少人喜愛極限運動,但他們走進山林活動的樣貌是很不一樣的。


比起講究的登山服飾、登頂目標和打卡確認,瑞士人平常往山裡去的態度更為自在,他們會帶上笨重的摩卡咖啡壺、一本書和取暖的睡袋,和三五好友到山頂上,度過一段好時光。


之所以如此自然,也跟夏天遊山玩水、冬天滑雪的生活風格有關。


臺灣的山林裡,看到孩子一起登山,我們往往會多看一眼,因為少見而搭話兩句。


某年夏天的瑞士,Eileen 在山屋累到不能動彈,卻看到一群小學生,仍充滿活力、蹦蹦跳跳。一問之下才知道,孩子們的學校,每年夏季會由學校成員帶著學生一起「遠足」,翻山越嶺一週。學校成員不只班導,還有總務、會計等行政人員、老師的兄弟,就像一個大家庭,大人們帶著小朋友一同出遊,十分親密。


雖然他們是由另⼀條較緩的路線抵達⼭屋,⼀樣不容易。 帶隊老師們說全世界的⼩朋友,都⼀樣會裝病、因不舒服⽽耍賴但了解孩子的情況,哄騙、⿎勵孩⼦靠⾃⼰的⼒量繼續往前。在那次的遠⾜,該校也在路途中加入如冰洞垂降的⾏程,讓孩⼦們在專業教練的帶領下勇敢探索。 


瑞士健行。
瑞士健行。影像授權:Eileen。


從出生就開始探索戶外,瑞士人從小培養環境敏銳度

根據這幾年的觀察,瑞士與臺灣都是多山的國家,因不同的成長經歷,對「戶外安全」的認知過程也大相徑庭。


Eileen 說:「在瑞士從小學到高中階段,每年都有固定的戶外訓練,像是每年冬季一週的滑雪營,或者越野腳踏車和山林營隊,這些幾年累月的累積,你認識自己更多,也更熟悉你成長的地方。這和多數臺灣人進入山林活動時的狀態,是很不一樣的。過去的山、海禁政策,讓我們對這片土地,普遍陌生。」


受過往政策影響,臺灣人經常是登山後,才開始學習、建立觀念,甚至是親身經歷危險,才深刻體悟離線地圖、事先規劃的重要性,漸漸產生改變。


Eileen 認為,所謂安全,奠基於對內在與外在的認知——對於自己的內心、自己的體能、對環境的認識。


瑞士人有大半時間泡在山林中,戶外運動是生活的一部分。甚至可以說,打從出生後,就開始接觸他們的自然世界。


她曾見到一位母親,將幾個月大的嬰兒綁在胸前過斷崖。有了孩子後的母親,並沒有因為育兒,放棄前行的腳步。也見過一家人,以確保繩索帶著幼童,通過危險路段後,便隨意找個舒適的地方野餐。是否登頂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家人一起出遊的過程。


瑞士的孩子早在小學時便學習紙本地圖,並在森林中實際操作,學習定向越野。對環境瞭解得越多,面對戶外也就不會那麼懼怕。在一次次的家庭活動、學校健行,在享受大自然的每個微小時刻,培養出對於「安全」的敏銳度。


跨越門檻,先開始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

除了長期的學習模式和山林政策外,不同的地形、氣候,也是兩國登山文化大相徑庭的因素。


例如氣候,就會在過程中造成登山者極大的體感差異。


Eileen 說,瑞⼠氣候溫和涼爽,非常適合健⾏。步道也經常以最不著痕跡,融入⾃然的⽅式呈現,你甚⾄不會發現⾃⼰正走在步道中。


臺灣的氣候濕熱,容易流汗、⾝體黏膩,⼜要爬很多硬邦邦的⽔泥階梯,對於入⾨者,感覺會非常辛苦。 跨越⾨檻,才會遇到更多有趣的事情。 


學生時期在臺灣,Eileen 也不知道自己有一天會這麼喜歡戶外。問她如何從陰天都要撐陽傘,成為戶外女孩,她說:「事情都是開始了才會知道自己喜不喜歡」。循序漸進,才發現自己想要繼續。


在山裡,可以見到更多自己喜歡、也期待的自我樣貌。


她認為,大山美景並不總是她所嚮往的,跟喜歡的朋友或自己,一起在山裡探索、感受和玩耍的過程,就是很開心的事。


如果有機會到瑞士觀光,她也很推薦健行是最划算的玩法。幾乎全國都是健行路線,搭火車就很方便。官方的觀光 APP,也對於熱門路線有充足的介紹。只要事先做好功課、取捨,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,就會很好玩!



想更認識 Eileen 嗎?你可以在這裡看到她的活動:


本篇所有照片感謝 Eileen 授權使用,文字與圖片請勿任意轉載。


每個人都是一篇精彩的故事,Hikingbook 用戶專訪帶你看見更多與眾不同的戶外篇章。

歡迎與編輯部聯繫,與我們分享你的故事:[email protected]



Spotted an error?
Let us know

Explore Similar Topics

You may also like

Popula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