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文章未發布
- Hikingbook 編輯部
- {{ post.formattedUpdatedTime }}
- 13280
新手必看!登山商業團怎麼挑?這七件事是關鍵
{{ $t('tableOfContents') }}
隨著登山活動在這幾年變得熱門,有愈來愈多的業者針對熱門的百岳或中級山路線,提供付費的行程,只要在網路上搜尋「玉山、嘉明湖、眠月線」等關鍵字,很容易就能找到至少 3 至 5 種的行程選項,這也是許多登山新手第一次接觸高山或過夜行程的方式。
然而,由於目前法規上的模糊,對所謂的「登山商業團」並未有明確規範,導致業者提供的行程價格落差大且品質不一,對於相對沒有經驗的登山新手,要如何判斷一個行程是否合格,單從網站上提供的資訊,是相對困難的。因此,這篇文章將提供七個主要的判斷依據,希望能讓初次參加登山團的新手,更順利找到適合自己的選擇。
商業團的定義
以下內容中的「登山商業團」,我們定義為「在山域中以營利為目的,提供購買者服務的商業行為」,參加商業團的個人(團員),以金錢作為交換,獲取開團單位或公司提供的服務,包含:接駁、餐食、裝備、與專業嚮導等項目,是非常明確的購買行為。至於定義相對模糊或遊走於商業邊緣的「自組團」,暫不在以下內容討論的範圍內。
報名前,先看這七件事
通常熱門路線都能找到多個業者提供的行程,以「玉山主峰」為例,價位從 $5,000 到 $8,000 以上都有,但若只看網頁上的行程介紹,對新手來說可能大同小異;但正所謂魔鬼藏在細節裡,以下提出的七個主要影響出團安全、品質與團費的因素,將能協助新手做出更適宜的判斷。
一、天數
以「玉山主峰」的行程為例,至少有以下三種天數組合可選擇:兩天一夜、兩天兩夜、三天兩夜;跟一般旅行團的邏輯類似,通常天數愈長,團費也會跟著拉高,除了額外的住宿、餐費以外,登山商業團最大的成本增加就是人力(也就是登山嚮導)的費用。因此不難發現,大多數的商業團,天數幾乎都會是合理天數的「最短天數」;以玉山主峰來說,「兩天兩夜」或「兩天一夜」就會是最常見的選擇。
對團員來說,天數較短意味著可以以較低的團費參加,乍看之下是一個經濟的作法,但較容易被忽略的是因為壓縮天數導致的高強度行程與疲勞,都是潛在的風險因子。壓縮天數意味著行程的安排會較趕、預留的緩衝時間可能也較少,萬一發生預期外的狀況甚至意外、或隊伍體能狀況不一而導致分散行走,就更容易發生趕路、摸黑等提升風險的行為。
另一方面,壓縮天數通常代表開始登山的前一晚(或稱 D0)可能會因長途車程較晚抵達住宿點、或行程第一天(或稱 D1)會很早出發,因此不管是嚮導或隊員,可能都會因為身體狀態較差,而導致意外風險升高,例如:上高山發生高山症的機率提升。這些都是在挑選商業團時,需要額外考慮的因素。
▲ 我們的建議:仔細看過行程資訊頁面上的「行程說明」或「時間安排」,並評估自己對於長途車程、睡眠不足的接受度、以及個人的體能狀況,做為挑選天數的依據。另外,也建議可以到 Hikingbook 官方路線資料庫,了解一般行程的天數。
二、成團條件與出團規劃
許多百岳路線都是要抽籤或搶山屋/營地的,若在行程資訊頁面上看到要抽籤的路線寫「保證開團」或類似字樣,則請額外確認該單位會如何保證。此外,許多熱門路線中籤率低,因此許多商業團有提供連續代抽籤的服務,但通常每一次都會需要收取「行政手續費」,需自行評估是否可接受。關於這部份的規定,通常必須自己在頁面上找與「退款」相關的規定來確認。
此外,登山行程很容易受到「天氣」因素的影響,加上臺灣山區天氣多變,建議報名前,先確認活動說明是否有註明針對「天氣不好」的處理方式,包含:
- 出團前,天氣不好到什麼地步會取消?是否有明確標準?取消後是退費或是延期?是否會產生額外費用?
- 行程進行中,天氣不好到什麼地步會更改計畫或撤退?
若要進一步了解該商業團隊風險控管的能力,也可詢問是否有相關的撤退計畫,以商業團較容易遇到的狀況,你可能會想知道:若任一隊員有高山症或需要立即處理的身體狀況,如何協助下撤?或是:若隊員腳程嚴重落後,導致行程可能大幅延誤,嚮導是否有相關的撤退計畫或應變計畫?藉由這些問題,能先了解該商業團對風險控管的重視程度。
▲ 我們的建議:在報名前,先了解實際的收費方式、應對天氣變化的處理準則,能減少報名繳費後的爭議。
三、嚮導資歷
參加登山商業團,影響行程安全、順暢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是登山嚮導,若能事先了解該位嚮導的專業經歷、過往風評、帶團風格等,將會對判斷這團是否適合很有幫助。可惜的是,目前除了「專業經歷」或許還能從相關證照或登山年資一窺以外,其他面向其實並不容易得知,且大多數較有規模的商業團,在報名、或甚至出團前,團員都不會知道嚮導是誰、過往經歷又有哪些,導致了資訊上的不透明。
在較難取得該位嚮導相關資訊的情況下,至少要向開團的單位確認,他們配合或旗下的嚮導,是否都具備該職位應有的專業證照,包含:山域嚮導證書、WFA(Wilderness First Aid 野外急救)證照(或進階一些的 WAFA、WFR 證照),以及,該開團單位是否對嚮導的帶隊方式或風格有一定規範,例如:嚮導是否確實執行「團進團出」(不脫隊、不拆隊)?若遇隊員狀況不佳時,嚮導處理的原則會是什麼?若能在報名前盡可能取得更多資訊,在判斷上就能更有依據。
若是「雪季」跟團,則需特別注意嚮導是否具備足夠的雪地經驗與證照,以及過往在雪地攀登、帶隊的經驗。事實上,若於雪季上山,我們都會強烈建議評估自身能力後參加專門雪訓的行程,讓自己具備基礎行走、應對能力,會比將自己的生命安全都交給另一個人要來得穩妥得多。
這邊想特別提醒兩件事:
首先,因為目前商業團盛行,但相關的法規相對模糊,許多公司、協會、甚至個人工作室都有提供收費的商業帶團服務,搜尋許多開團單位的公開評價,雖然相對容易看到關於嚮導的評價,但不難發現多數評價集中在嚮導的風趣程度、拍照能力、或甚至伙食美味程度,卻較少能從評價看出嚮導的專業度、或是風險應變能力,畢竟在一個順利、未發生突發或危險狀況的行程中,也的確較難觀察到嚮導相關的能力。因此想特別提醒新手在報團前,可先就上一段提到的證照與帶隊風格、規範做了解,以取得一個較為平衡的評價。
其次,雖然我們建議事先了解嚮導是否具備相關的證照,但證照並非萬能,至少在臺灣目前的環境下,有證照並不一定保證是個更稱職的嚮導,沒有證照也有可能是懂得照顧團員、有能恪守並傳遞正確觀念的好嚮導,不過既然商業團是收取費用、提供服務,該單位或嚮導是否願意花金錢、時間取得專業的證照,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重視專業的態度表現。
▲ 我們的建議:盡可能事先了解帶隊的嚮導具備的證照、帶團經驗、與帶團風格。網路評價可以當作部分的參考依據,但通常可能未必能呈現全貌。
四、嚮導/隊員比例
嚮導/隊員比例指的是隊上嚮導與報名團員的人數比例,舉例來說,若一支 8 人的隊伍,由 1 位嚮導與 7 位隊員組成,則嚮導/隊員比就是 1:7。一般來說,若是較初階的登山行程(如:玉山、雪山、加羅湖),嚮導/隊員比 1:6 會比較妥當,最多到 1:8 就差不多了,若超過(1:9、或隊員比例更高)嚮導會較難顧及所有的團員,若有預期外的狀況發生,也就較難即時反應或處理,會是比較不建議的狀況。
極少數的商業團可能會有「雙嚮導」制度的安排,意思是在隊伍的前方會有一位「前嚮」走在最前面,而隊伍的後方會有一位「後嚮」壓隊,隊伍行進期間,所有的團員都會走在前嚮與後嚮之間,因此不管是隊伍的哪一個人需要協助,都能做更即時的應對,也比較不會發生因隊員腳程不一,導致隊伍後方發生拆隊、落單等狀況。
雙嚮導的另一個好處,在於若有隊員狀況不好、需要立即的處理(例如:高山症),其中一位嚮導能照顧這位隊員,讓另一位嚮導可繼續負責其他的隊員,而不會導致只有一位嚮導分身乏術、或甚至產生失職的狀況。以前述的玉山主峰行程為例,若 D1 晚上在排雲山莊,有隊員發生高山症狀況,經嚮導或山屋管理員判斷需密切觀察甚至下撤,有雙嚮導的隊伍,將能由其中一位嚮導陪同這位隊員、或天亮後直接帶他回到登山口,而另一位嚮導可繼續帶其他團員在 D2 登上主峰。反之,若只有一位嚮導,就有可能發生兩難的狀況:嚮導是該善盡自己的責任、陪同與照顧有狀況的隊員?還是該履行自己「收費帶隊」的義務,帶其他團員上主峰?這件事若沒有在報名時載明於契約上,在當下就很有可能難以取得共識。
前面提過,嚮導是商業團最主要的成本之一,因此若是雙嚮導的商業團,費用比其他團貴上一階,也是很可以預期的狀況。是否能接受,就要看個人對價格與風險的評估了。
▲ 我們的建議:報名前,先確認該團的嚮導/隊員比例,以 1:6 為佳,若能找到價格可接受的雙嚮導商業團,會是最穩妥的選擇。
五、行前會
一般來說,在正式出團前,至少會有一次的行前會,由嚮導說明本次的路線與時程安排、裝備需求、打包技巧、以及重要的登山安全知識(如:迷途、失溫預防,高山症,行進技巧等),若是實體進行,團員也可將裝備帶來給嚮導確認是否符合需求。行前會是出團前很重要的一環,報名前務必確認是否有安排、安排的時間、以及若無法參與實體行前會,是否有提供直播、錄影回放等規劃。
極少數的商業團會有「行前訓」的安排,亦即由嚮導安排一次附近郊山的行程,讓隊員攜帶跟正式行程一樣的裝備,在難度、風險較低的環境下,模擬正式行程當天行走的狀況。藉由實際行走,觀察裝備是否適合、體能狀況是否需要加強、以及常見的技巧熟悉,包含:登山杖的用法、上下坡的走法等等。
▲ 我們的建議:確認出團前有行前會的安排,最好能以實體方式進行。
六、交通接駁
一般來說,商業團的團費會包含從大眾運輸點(如:火車站、高鐵站)接駁至登山口的交通,在評估或詢問時,可特別注意:
- 車型:許多前往登山口的道路路況不佳,最好是高底盤車型為佳。
- 司機:司機最好具備該路段的經驗。若嚮導同時也是司機,則非常不建議,因為容易有疲勞駕駛的狀況。此外,也要留意團員是否可取得司機的聯絡方式,一般來說,登山接駁的司機會在登山口附近等隊伍下山,因此他同時也是離隊伍最近的山下留守人,若有緊急狀況需要聯繫、協助,能否與司機即時聯繫,就會是重要的。
- 預計幾個人搭乘:以一般九人座的包車而言,扣掉司機,最高乘坐人數為 8 位,建議要問清楚,以避免發生超載的狀況。
- 是否為商業用車:接駁載客屬商業行為,因此必須使用營業用車(相對於所謂的「白牌車」),才有旅客責任保險的保障。
▲ 我們的建議:確認使用的車型、是否合法經營、是否有獨立且有跑山路經驗的司機。
七、登山險
在山區進行活動因有較高與特定風險,多數意外並不在旅平險的理賠範圍內,因此務必要確認商業團是否會協助投保登山險,以確保發生萬一時,能得到相對應的保障。
【延伸閱讀】登山險理賠面面觀
▲ 我們的建議:確認團費是否有包含對應的登山保險。
小心低價商業團的陷阱
看完以上的項目,現在你是否更了解為何同樣的路線,不同公司或單位提供的行程會有動輒好幾千元的價差了呢?雖然高昂的團費未必能保證品質,但當你看到特別便宜的團費時,請特別注意下面幾件事:
- 嚮導/隊員比是否過低?建議先詢問開團單位過往的嚮導/隊員比例,若超過 1:8,就比較不建議。
- 接駁用車是否為合法商業用車?是否有乘客險?旅客責任險?是否有可能發生超載問題?嚮導是否需要兼任司機?
- 團費是否包含餐費、睡袋、帳篷(無山屋的路線)?還是需要自行準備或另外加購?
- 團費是否包含登山險?
- 集合地點在哪裡?以玉山主峰的行程為例,有些團費較便宜是因為集合地點在嘉義火車站或高鐵,因此通常你還需要額外負擔從你的所在地移動到集合地點的交通。
- 退費規定:目前因商業團並未有專法管理,因此多數商業團的退費規定會比較一般旅遊定型化契約的退費比例,在報名前需要看清楚相關規定。
出團前仍應自己確認的事項
參加登山團,是許多人第一次接觸高山或過夜行程的方式,但要特別提醒的是,你雖然付費請專業的人帶領、陪同,並幫你處理較為繁雜或陌生的事務(如:炊煮、睡眠裝備、入園申請與抽籤),但最終你還是需要為自己的安全負責,別因為有付費,就把自己的生命安全都交到其他人手上了!以下是四個我們建議要在行前自行做好準備的面向:
路線基本資訊
登山不同於一般旅遊,不僅路線的風險較高,通常對外通訊也是受限的;當你在山徑上,就無法完全排除落單、甚至迷途的風險,就算是有專業的嚮導帶隊也是一樣,只是風險會較低而已。因此,在行前你還是應該要了解路線的基本資訊,包括:距離、預計時間、預計爬升與下降海拔、以及沿途的手機通訊點與休息遮蔽點。我們建議在行前安裝登山 App 並確認下載離線地圖與你要去的路線 GPX,能夠讓自己即使在獨自一人的狀況下,也能盡可能避免迷途發生。
【延伸閱讀】新手必看!離線地圖 App 怎麼用?GPX 是什麼?這篇一次教到你會
體能訓練
嚮導可以指引你路徑、協作可以為你提供餐食與睡眠裝備,但終究你得靠自己的雙腿走到目的地,因此行前的體能訓練,依舊是重要的。建議在行前的 1-2 個月前,開始訓練心肺、背負能力,可以從附近較簡易的郊山開始訓練,若能去山友戲稱「百岳訓練場」的路線多練練,對整體行走的技巧與體能,都能有顯著的幫助。
【延伸閱讀】登山訓練,你練對了嗎?
裝備總檢查
可以的話,最好利用行前會,請嚮導協助確認你預計攜帶的裝備是否適合;同時,因為新手常會發生「一不小心背太重或帶太多東西」的狀況,我們建議使用 Hikingbook App 內的「裝備管理」功能,來了解自己預計背負的重量與項目,以避免帶太多東西導致增加無謂的負荷、或是漏帶了重要的裝備。使用「裝備管理」,讓你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本次行程預計的負重,是你準備行程的好幫手喔!
高山症反應
若是高山百岳行程,合格的行前會應該都介紹高山症的症狀、預防、與用藥,但通常不會有太深入的介紹,因此我們建議自行花一點時間了解不同類型的高山症,尤其是最容易發生的「急性高山病」(AMS);可以的話,你可以準備一份「露易絲湖急性高山病指數」的圖表存在手機,萬一在山上懷疑自己有症狀,就可以隨時拿出來做對照。畢竟自己的身體狀況,只有自己最清楚,能夠自行判斷,才能更快尋求幫助,降低後續可能產生的風險。
【延伸閱讀】爬百岳一定要認識的「高山症」:症狀判斷、用藥評估、治療守則一次了解
希望看完以上的介紹,你對如何挑選登山的商業團有更完整的認識,也能依據自己的需求,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登山團。最後,我們還是鼓勵大家可以持續培養自主上山的能力,這樣不僅可以讓你省下許多費用,也能更自由地探索不同的戶外美景唷!
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嗎?歡迎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!